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

2010年10月15日,中国政府改革创新回顾与展望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创办1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先生参加了纪念大会并致辞。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和奖励计划总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回顾并总结了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年历程所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纪念大会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增科教授主持。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同志,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和奖励计划总负责人、中央党校世界政党研究中心主任王长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做了大会发言。中央国家机关、历届中国地方政府奖获奖单位代表、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部分社会组织的代表等大约100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

以“创新、民主、文明”为标识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是“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机构举办、以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对政府创新进行评估的民间奖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有六大目标:首先,通过“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评选活动,发现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机构改革和公共服务中的先进事例,宣传、交流和推广地方政府创新的先进经验。其次,通过对政府创新项目的评奖,鼓励地方党政机关积极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民主要求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的善政和善治。第三,通过对政府创新实践的科学研究,创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创新理论。第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为确立科学的政绩观提供智力支持。第五,加入世界政府创新网络,推介中国的政府创新经验,分享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优秀成果。第六,树立公平、清正、科学、规范的良好评奖风气,为净化国内的评奖氛围做出努力。

2000年,第一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北京启动。在320多个地方政府自愿申报的创新项目中,全国选拔委员会最终评选出了10名“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优胜奖、10名“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围奖。2010年1月,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在北京揭晓。至此,在各级党政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以及新闻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发现创新、研究创新、推广创新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走过了10年的风雨历程。在10年的评选活动中,共有1500多个项目参加评选,113个项目获得入围奖,50个项目获得优胜奖。“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以其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独立、合作、包容、公益的风格,初步构建了一个联系国内外创新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推动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多方参与的平台。

十年的艰苦探索,“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如下方面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并形成了基本共识:

第一,由相对独立的权威学术机构,而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依据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和严格的评估程序,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评估和奖励,不仅有利于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助于消除评估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腐败和不公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政府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和行为,增强公民对政府的认同和信任,推动学术界对政府行政改革进行学术研究和对策研究。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等在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和改革,如依法行政、责任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行政改革,以及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等等。

第三,政府创新大有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不断地提高民主治理的水平,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府创新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政治需求的增大,正在催逼着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些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性改变,实质性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提高政府民主治理的水平。与上述相比,政府改革创新依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政府改革还缺乏整体性和战略性规划、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政府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少改革创新举措应当上升为国家制度等等。

第四,中国的政府创新遵循着政治现代化的五个普遍性发展趋势,即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从统治走向治理。政府改革创新的目标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在未来的10年中,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官员廉洁、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将是政府创新的重点领域。

第五,通过参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活动,我国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在推动改革创新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有信心。地方的创新实践开始逐渐从单一领域改革向多领域综合改革迈进,从封闭的自我探索走向开放的合作设计,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走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地方的改革与创新,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影响高层决策、影响理论提升。

第六,通过“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国内外的官员、学者、民间人士、媒体界的朋友等等,以推动改革,促进善治为目标,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创新实践,参与各种创新研讨,一个沟通理论与实践,联系国内与国外的合作网络和高效的工作团队已经逐步形成。

第七,通过“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活动,从党政部门的官员,到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再到正在兴起的社会组织等等,逐渐养成了一种相互尊重与理解,相互支持与包容,以改革创新为己任,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文化氛围。

第八,“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以其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博得了崇高的声誉,在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已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获得了各级党政干部的广泛认可和重视,也获得了知识界、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不仅在国内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际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和奖励计划总负责人俞可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走过了整整10年的历程。它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举行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周年的庆典活动,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宣示我们过去的成就与业绩,而是为了在未来注定将充满挑战的岁月中把这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做得更好。

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发展前景,俞可平教授指出,在下一个10年中,我们要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我们要推出五个方面的新举措:第一,继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申报、评选、奖励和推广工作,逐渐将申报和评选范围从各级地方政府向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所有党政机关开放;第二,借鉴和依托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经验和力量,组织发起“中国社会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激发社会活力,推进以政府与公民共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善治;第三,设立支持改革创新的专项基金,从经费上保障“中国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重点开展对未来30年中国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的对策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第五,推进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成果转化工作,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伙伴,适时开发政府创新案例数据库,让中国政府创新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促进改革发展的挑战依然严峻。“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依然需要来自党政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界的支持和鼓励,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010年10月15日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

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鼓励政府创新,促进民主民生

–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俞可平,2010年10月15日 人民大会堂

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新世纪的最初10年时间中,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新世纪的产物,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也走过了整整10年的历程。它从一个侧面记录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初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世界政党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起,是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机构举办、以科学的标准和程序对政府创新进行评估的民间奖项。我们发起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根本目的,就是鼓励地方党政机关积极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推进民主法治。与林林总总的各类奖项相比,“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即独立性、公益性、科学性、综合性和透明性。

10年过去了,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现在我可以代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和项目组全体成员,自豪地对大家说,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我们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总共举办了五届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先后有1500多个省、市、县、乡镇等各级地方政府的创新项目申报我们的奖项,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陆的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有50个项目获得优胜奖,113个项目获得入围奖,获奖项目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依法行政、责任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行政改革,而且还广泛地涉及到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申报、评选、调研、奖励和宣传,我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收获。1)发现了一大批地方政府的优秀改革创新项目,这些创新实践给当地的人民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改善了民生。2)许多政府创新项目通过我们的平台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和扩散,有些甚至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政治的进步。3)不少地方政府的改革创新经验,在课题组的帮助下得以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提升,既提高了政府创新的水平,也促进了我国政治学理论的研究。4)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致力于搭建各地改革创新经验的交流平台,我们总共召开了9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编发了70期《中国政府创新简报》,为各地政府的相互学习交流和上级部门的决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通过10年的努力,建立了一个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媒体朋友组织的政府创新网络,我们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个网络共享中央与地方、政界和学界、国内和国外关于政府创新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6)建立了迄今为止国内外信息量最大的关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专题案例数据库,为深化对中国政治的学术研究积累了第一手的数据材料。7)逐步发展起了一整套包括申请资格、选拔标准、评选程序、工作规程在内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规则,以确保评奖的公正、公平、透明和合理。8)最后,通过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和跟踪研究,我们培养了一支精干而充满活力的青年学者队伍,推出了一批关于中国政府创新的学术成果。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进步的需要,顺应了政府创新的普遍趋势,反映了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现实进程。此外,“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自发起之日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到企业界和新闻界的朋友,历届评奖都有各界代表的深度参与。10年的坚持和发展壮大,也与一个充满责任和活力的核心团队、科学而严密的评选规程、友好而共赢的合作网络密不可分。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向所有参与、支持、帮助过我们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全面的社会进步过程。不断地提高民主治理的水平,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和政府创新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公民政治需求的增大、政治发展自身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冲击以及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正在催逼着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些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性改变,实质性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提高政府民主治理的水平。我国的政府创新也同样遵循着政治现代化的五个普遍性发展趋势,即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从统治走向治理。应当说,我国政府改革创新的目标已经非常清晰,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与这些要求相比,政府改革创新依然还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如政府改革还缺乏整体性和战略性规划、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政府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少改革创新举措应当上升为国家制度等等。我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社会公正、生态平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官员廉洁、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将是政府创新的重点领域。

朋友们,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10周年的庆典活动,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宣示我们过去的成就与业绩,而是为了在未来注定将充满挑战的岁月中把这项富有意义的活动做得更好。在这个变动不定、日新月异的时代,过去的成就实在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未来的行动。基于过去10年的经验,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以10周年为契机,在下一个10年中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我们将推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举措:第一,继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申报、评选、奖励和推广工作,逐渐将申报和评选范围从各级地方政府向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所有党政机关开放;第二,借鉴和依托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评选经验和力量,组织发起“中国社会创新奖”的评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激发社会活力,推进以政府与公民共同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善治;第三,设立支持改革创新的专项基金,从经费上保障“中国政府创新奖”和“中国社会创新奖”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重点开展对未来30年中国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的对策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第五,推进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成果转化工作,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伙伴,适时开发政府创新案例数据库,让中国政府创新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同志们、朋友们,过去10年中我们风雨同舟,参与、见证、共享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未来我们更需要各界朋友的竭诚合作、支持和帮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在“创新、民主、文明”的共同旗号下,为推动我国的民主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努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