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芒
“民国风流” 是一个作文题,毋庸讳言这点。彼时我刚到杭州,人生地不熟,春寒料峭,镇日关在小房间里,瑟缩着写小说玩,不,是写小说开头,写了上万字后丢开是常有的事,就是写长了也没指望过出版。朋友的朋友找我,说计划出一套民国系列丛书,其中一本要写婚姻恋爱,叫“民国风流”,要求既生动有趣,又不能八卦猎奇、无中生有,问我是否愿意接下这个活儿。
我们这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的人,或多或少有民国情节。现代文学三十年,当代文学六十年,当初读研时选研究方向,班上十一个人,十个选了现代文学。现在每每有人问我读研读的什么专业,我不大好答中国现当代文学,因为常常被反诘,现当代有文学吗?扯远了。相比起当下,我们是更愿意把目光投回过去,在文字、影像堆里追忆和想象那个飞扬、激荡、焦虑的年代的。所以,在为《民国风流》列目录时,我不自觉地将之与现代文学靠得很拢。
我列出的提纲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鲁迅、徐志摩、梅兰芳、沈从文等人的故事。如果按照合集法子,一个接一个地写下去,固然容易,却没有任何新意和吸引力。于是我想出一个点子,把这些往事一个个分了类。婚姻和爱情是可以分类的吗?不严格的话,可以的。我分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忘年之交,师生之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以及“门当户对,举案齐眉”这五类,分别指代旧式婚姻、师生恋、一见钟情、了解之爱以及匹配之爱这几种类型。然后,我又将其中几人的往事拦腰截断,分成两个部分来写,并归入不同的类别,比如鲁迅先生的恋爱故事,与朱安的那一段归入到旧式婚姻中去,与许广平的归入到师生恋里去。
当然了,这个分类肯定是不严密的,比如鲁迅与许广平之间除了是师生恋,难道不也是了解之爱吗?但是我意外地发现通过分类,得出了一些以前没想过却很有意思的结论,如我为“忘年之交,师生之恋”写的导语:“总体上来说,民国时期知识新女性的诞生比起男性整整晚了一代。因而,那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文学家、艺术家,常常会在他们的女学生那里找到共鸣和爱情;而那些勇敢大胆的新女性,也更容易被她们成熟、睿智的老师所吸引。”
将一个故事砍成两段来写的想法遭到了编辑的质疑,不过我坚持一万字左右篇幅的故事读起来有愉悦感,太冗长则令人困倦,而且,我自信能做好故事之间的衔接。
选题通过,我马不停蹄地开始收集资料和写。
发自肺腑地说,那是充实、愉快的半年。编辑催稿急哭过,词穷暴躁过,更多的时候是心里妥帖的,因为有把握写完写好它,因为重新进入了民国和现代文学。写一本这样的书我原本以为容易,着手去做才知道不是,不是因为信息少,而是信息太多太杂,我不是要编故事,而是要史实,所以没有史料根据的逸闻,我都一一舍弃了。翻了多少本资料没数,印象很深的是重读了《两地书全编》,重读了《胡适口述自传》,重读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重读了郁达夫的大部分散文和小说,戴望舒和卞之琳的诗以前浅尝过,借着这个机会也读了一遍,还读了两人的几种传记。我得再次承认,这书跟文学离得很近。
全书脱稿后,编辑告诉我,丛书出不了了,因为其他几本找不到合适的人写,先给我把这本出了再说。一个多月之后,编辑又说,这本也出不了了,他跳槽了。
而我在动笔前竟没要求过跟他签个合同什么的,而且,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写书!
我很快为书稿找到第二个娘家,编辑还是挺好的朋友,并且,签了合同。三个月后,我接到通知书稿被出版局枪毙了,因为涉及敏感人物(指的是蒋介石),按照合同,除了灰溜溜地拿回书稿,我也别无他法。
之后,书稿的样章和目录被送到了好几家出版社的编辑手上,有的编辑很好心,安慰我说就算他们不要也不代表我写得不好,有的编辑想一口价买断版权,有的说选题还在上报中你能不能再降一降版税和首印量……
最悲观的时候我想过,全发在博客上算了,就当练了半年笔。
如你所见,它最终还是成为了一本书,好心的编辑收留了它。我用等待和妥协换来了它面世,等待时间加起来前后一年多,妥协包括删掉全书七分之一篇幅、进行结构调整,和不计较经济收入。
拿到书后我看了,一直在想要给它几星。经常上豆瓣的缘故,看完一本书总是习惯性想它是几星级别的。但我完全没法给它评星,有时候我觉得真不错,真的,有些章节我个人很满意,写的时候也有入戏的感觉。更多时候我是自卑的,甚至害怕它被人读到。有时候我不免为它将来可能被打成纸浆而焦急,于是厚着脸皮吆喝几声,更多时候我灰心丧气地想,算了,就让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吧!
拿到实体书的人会发现,它没有前言和后记,不那么完整。皮皮同学今天看到了书,夸了它几句,我于是想起来,这事没完,我还欠它一个后记。
谢谢编辑朱勇慧女士,谢谢所有帮助它面世的人。谢谢我们家的程序员曾经冒着酷暑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帮我借书。
最后我决定,还是给四星吧!
《民国风流》豆瓣地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99120/